全文共2614字,閱讀時間約8分鐘
許多人一聽到“熊孩子”這個詞就無奈地搖頭,畢竟誰沒有被熊孩子坑過呢?
大街上非要橫沖直撞、電影院突然大聲吵鬧、來做客喜歡翻箱倒柜……說多了都是辛酸淚吶。
被坑最多的,那肯定要屬熊孩子的家長了。孩子無理取鬧起來,誰也頂不住。
做父母的也萬分委屈,“我就是正常養孩子啊,誰知道自家娃怎么不知不覺就‘熊’起來了?”
爸爸媽媽們可知道,孩子們那些看似無理取鬧的行為,其實都蘊含了必然性與合理性。
1
孩子總是“耍賴”“自私”?
看看認知能力如何影響孩子的行為
我們總聽到一句話“不要和小孩子計較”,很多人都以為是中國有尊老愛幼的傳統文化,才流傳起這句話。
但文化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小孩子的認知、思維和大人是不一樣的。所以認真你就輸了。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他的認知能力會受到不同的因素的影響,家庭、地域、教育水平等等都會左右我們的認知水平。對于孩子來說,尤其是3-6歲的幼兒,認知水平主要受到年齡的局限。
大腦發育、社會閱歷、教育水平都讓年齡還小的孩子無法處理過于復雜的信息。那行為上自然就表現出“無理取鬧”的一面,此時“講道理”也是講不通的。
我們來看一個實驗
(感興趣的家長可以帶著自家娃測試一下)
老師給3~6歲的一群孩子看一個奶糖的包裝盒,然后問他們盒子里面裝的是什么。此時他們全都回答說“奶糖”。盒子打開,孩子們看到盒子里裝的是一只鉛筆。
隔了一段時間,老師問“如果有其他小朋友看到盒子,會覺得里面是什么呢?”
——大部分的孩子回答了“鉛筆”。
老師接著問“剛才你們第一次看到盒子,覺得里面是什么呀?”
——大部分孩子回答的還是“鉛筆”。
這就是著名的“錯誤信念”測試,通過簡單的“盒子里放的是什么”小實驗,我們能夠看到孩子們無法處理較復雜的信息,既然無法處理,他們就索性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說、去做。
為什么認知能力不行,孩子就“熊”起來?
五點規律總結孩子“熊”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
一、孩子很難接受多個觀點
測試中,孩子看到奶糖盒子里裝的原來是鉛筆,那么即使其他小朋友還沒打開看過,他也會覺得“我知道了里面是鉛筆,別人當然也知道里面是鉛筆。”
二、自我中心主義
測試中,孩子們并沒有站在那些不知道答案的小朋友的角度思考問題,認知能力不足的情況下,他們只能從“自我”出發,也就難以分析、推斷其他人的想法和選擇。
三、不能理解別人的處境和自己不同
測試中,孩子們不能理解其他小朋友為什么不知道答案。
四、孩子們不會發覺自己的觀點已經變了
測試中,隔了一段時間之后,問孩子們剛剛自己說的是什么,在他們看來,剛剛說的是什么不重要,現在知道是“鉛筆”就行了。因為他們不會意識到“剛剛我猜的和現在我看到的不一樣。”
五、孩子們不會意識到自己的觀點是錯的
測試中,孩子們不會分出腦子去想“剛剛我猜錯了,原來奶糖盒子里是鉛筆啊。”他們只能就著眼前的答案得出結論。
所以,歸根結底,孩子不是越教越“熊”,只是認知能力受到了年齡的限制,無法分析復雜的想法,不能處理復雜的事件罷了。
2
“治服”熊孩子很困難?
2招就夠了
經常有家長抱怨說,給孩子買了很多玩具,但是一逛商場,孩子還是看到玩具就想買,不顧家里已經有類似的玩具了。
大人們總會覺得這是孩子“不懂事”、“任性”,那可真是“冤枉”自家孩子了。
“不懂事”是真的,但不是大人以為的那樣,而是“懂不了事”。他們自己也不明白為什么爸爸媽媽不給自己買了,還委屈巴巴呢。
孩子行為背后的深層原因,家長們現在知道了嗎?
在孩子看來,“我認為玩具應該買,你也應該這樣認為。”“買重復的玩具為什么是錯誤的,家里有一樣的又怎么了?”
放過孩子吧,他們真的沒有辦法做到像父母那樣“想的多”——家里有了/太浪費了/太貴了/買那么多干嘛。
“治服”方法:
①【強制執行約定,允許孩子抗議】:
比如第一次狂商場給孩子買了心儀的小汽車,但是約好以后不再買類似的小汽車,而孩子后來狂商場又想要的話,堅決不買。
此時孩子會想要哭鬧,父母先把孩子帶到樓道或其他人少的地方,允許他哭,讓他發泄情緒。如果他打人,那父母可以輕輕抱住他,避免他傷到自己或者別人。
②【耐心安撫,與孩子共情】:
父母絕對不要先去和孩子講道理,想想作為成年人的你,和別人生氣的時候,能聽得進道理嗎?更何況是無法懂得道理的孩子。
孩子哭鬧的時候,先用擁抱、親吻等方式耐心安撫孩子。千萬不要不耐煩,因為現在孩子的感受是“爸爸媽媽拒絕了我,我好難過”,所以孩子才會哭鬧。
當孩子情緒稍微平靜之后,可以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現在去看看要買的新衣服”。
如果是認知能力稍高一點的孩子,此時也可以耐心和孩子解釋不買玩具的原因。
通過這兩招,可以逐步提升孩子對環境、對事件的認知能力,別看這兩招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可不容易。
它既需要父母“狠心”,堅定執行和孩子的約定,又需要父母“暖心”,通過耐心的安撫給孩子溫暖和安全感,不讓孩子因為被拒絕而惶恐。
這兩招也可以應對生活中絕大多數的“熊孩子”行為。
比如媽媽正在做飯,卻非要纏著媽媽玩,這就是因為孩子理解不了媽媽當下要做的事和自己是不一樣的;
比如約好了看完一集動畫片就寫作業,但看完動畫片之后孩子又哭鬧著要接著看電視,“耍賴”、“變卦”。
嚴格來說,孩子這不全是耍賴,就是因為認知能力有限,情境變了,他們的觀點也就變了,但自己卻不能接受觀點“不可以變”。
3
孩子怎樣才不“熊”?
3個方法提升孩子的認知能力
1、引導孩子獨立思考,提升孩子分析總結能力
學習的意義在于運用知識,當孩子放學后,陪孩子多聊聊天,聽聽他對今天所學知識的看法。
2、輔助孩子“想的到、說的出、做的好”,增強孩子對事物的認知
孩子們可以使用一些玩教具,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發散思維,家長先引導孩子表達出天馬行空的想法,再讓孩子親手操作,來驗證想法的可行性。
3、親子共讀,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與認知力
家長可以通過親子共讀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情感上的互動,在閱讀的過程中,孩子不自覺專注在書籍的世界。閱讀之后還可以與孩子共同談論書里的內容,幫助孩子感知人物的情感。
家長該怎么判斷孩子的認知水平呢?
家長們可以通過專業的幼兒測評體系,來判斷孩子的認知水平,引領右腦全國770多家校區均可以進行測評,家長就近選擇即可。通過測評,用數據呈現孩子的能力特性。
家長朋友們,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你遇到過孩子表現的哪些“熊”的行為呢?
快在留言區分享你的育娃經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