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位教育部長特別對家長說過兩句話:“家長要有科學的教育理念,對孩子要有合理的預期。”
簡單來說,就是:要孩子做到的,家長首先做到;要孩子不做的,家長首先不做;家長做不到的,絕不強迫孩子做;孩子想做的,家長理性地引導孩子做。
家長需要關注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想要擁有“別人家的娃”,就要學會呵護兒童心理,并從家庭做起。
親子矛盾沖突頻發(fā)影響孩子身心
在2020年上半年,因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學生經(jīng)歷了長時間居家生活和線上學習。
親子矛盾沖突頻發(fā),家庭教育對孩子身心健康的影響更是被放大得清晰可見。
通過學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求助,發(fā)現(xiàn)了不少學生積壓了很多的負面情緒。復學后,很多學生結(jié)伴涌向心理輔導室找心理老師傾訴宣泄,一個個哭得稀里嘩啦。
其實,年齡越小的孩子,由于閱歷和認知的局限,受到家庭的影響就越大。
疫情下長時間居家生活后學生心理問題劇增,越發(fā)凸顯了家庭、父母自身教育方式和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對孩子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要影響。
有一次,在認識自我的心理課上,有個三年級的女孩說自己沒有優(yōu)點,媽媽說自己只會闖禍。
在親子溝通的課堂上,不少學生談到自己因為作業(yè)不會寫、聽不懂父母講解的題目而被打罵。
家長要提高自我情緒管理能力
提升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要明自情緒的來源。
很多父母會把自己的壞情緒歸咎于年幼的孩子,可如果真是因為孩子的行為左右我們的情緒,那么為什么你面對同一種行為,卻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
比如:孩子很頑皮、淘氣,心情好時你會覺得是活潑可愛,但心情不好時卻覺得煩人、討厭。
而不同的父母對孩子的同一種行為可能會產(chǎn)“生不同的情緒反應;
比如:你認為聽話是好孩子,所以不聽話你就會生氣,而我認為獨立思考才是好孩子的必備品質(zhì),聽話不是,所以孩子質(zhì)疑我時,我不僅不生氣,還會欣喜孩子的成長和獨立。
真正左右我們情緒的,實不是孩子的行為,而是我們對孩子行為的認知、看法和評價,有時甚至僅僅是我們的心情。
想提升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父母首先要做自己的情緒主人。
當我們懂得了每個人都該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就不會再用“你真讓我生氣”,“你真讓我失望”之類的話批評孩子;
因為這句話的潛臺詞是說:“孩子, 別看你只有3歲,但你要對30的媽媽情緒負責。"
一個真正能負起自己負責的父母,會把自己當成情緒的主詞:“我覺得很生氣” ,“我有些失望” 。
對情緒管理,從無條件地接納自己的情緒開始。
情緒本身沒有對錯,有對錯的是表達情緒的方式,所以說,父母自身的情緒管理不是壓制或否定自己的情緒,那樣不僅無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久而久之積壓的情緒,還會以極端的方式釋放,對家人也是一種災難。
所以,無論我們產(chǎn)生了何種情緒,正面的或負面的,都選擇去正視.關注和體驗它,從中了解自己的思想和問題,把能量用于尋找到建設性的解決方案上,而不是消耗在否定、壓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