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陪朋友帶著她5歲的兒子去參加幼兒鋼琴比賽。
結果小家伙沒有進入前三,在公布完比賽結果的那一剎那,他的哭聲就傳開了。旁邊的家長都來安慰,朋友也勸兒子:「沒有關系,輸就輸了,沒有什么大不了的。」
但兒子卻鬧個不停:「我不要輸,我要贏!」
朋友很無奈。兒子太在乎輸贏了,無論是玩游戲還是比賽,都要爭個高低,就連吃飯也要比別人吃得快,如果有人比他快,就會不樂意。這是為什么呢?
心理學家杰姆斯說: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別人的欣賞和贊美。
其實,在孩子剛出生時并沒有輸贏的概念,但潛意識里仍有獲得他人肯定與贊美的需求。
到了3歲左右,孩子會漸漸變得特別好勝,喜歡在比賽活動和競技行為中勝出,一旦發現自己不占優勢,就容易產生失望、生氣、發脾氣等負面情緒。
這個媽媽經歷的,不知道有多少媽媽經歷過,孩子接受不了失敗,永遠想爭第一,永遠想贏,于是實現不了就會情緒崩潰,有的孩子是發脾氣,有的孩子是低落沮喪,總之,大人很心疼,很擔心。
甚至,有的媽媽還會擔心,孩子現在就這么想贏,勝負心這么重,但現實是不可能永遠得第一,現在就這樣,以后長大了怎么辦?
其實,這是他們在特定的年齡,特有的心理現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錯誤的引導讓孩子對于輸贏有過份的執念。
在孩子每次取得一定成績時,我們都跳出來加一個注腳:“太棒了!”、“真聰明!”。一種情況是,不知不覺,孩子就患上了“表揚依賴癥”,只想聽好話。
這些話偶爾說沒問題,但是經常說,說太多,孩子當然不愿意聽那些平淡的、負面的聲音了。
而且,我們每次贊揚都流于表面,沒有對客觀事實的描述,孩子之后的動機就不是為了事情本身,而是為了表揚和贊美。
當孩子遭遇失敗情緒崩潰時,就是我們聽不得孩子哭,孩子一受傷馬上解救,想立馬把孩子從“不快樂”中拉出來。
孩子正在嘗試探索,一錯再錯,我們看不下去了,卷起袖子說“我來”、“看媽媽”,在強大的力量面前,孩子就不愿意嘗試了,或者變得十分依賴家長。
我們的本意是好的,可最后卻適得其反。
孩子越來越愛哭,愛發脾氣,也越來越接受不了失敗,也來越不自信。
“過度贊美”和“解救”這兩個做法,不是在給孩子助力,而是在給他們泄力。不是讓孩子迎難而上,而是讓孩子畏首畏尾。不是在幫助孩子建立自我評價,而是讓他們越來越依賴旁人的評價。
人生多風雨,世間有輸贏,從古至今歷來是輸者多,贏者少。與其讓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花費不必要的精力去糾結輸贏,不如現在就讓他們學會坦然面對輸贏。
允許孩子釋放情緒
美國教育博主Sunny Chanel曾在《和女兒玩大富翁,為什么我從來不讓她?》文中說起這樣一件事:
女兒和她玩大富翁時,輸得特別慘,邊叫邊哭:
「你太壞了!你為什么不讓我贏?你不應該放那么多賓館在這條路上,害得我每次都要付很多錢,你為什么不讓著我,太惡毒了!」
Sunny靜靜地擁抱她,幫她擦眼淚,在她自由地釋放內心的不滿后,Sunny說:
「游戲的關鍵不是你贏或者我贏,而是你需要承認失敗;咱倆是一樣平等的人,無論輸還是贏,至少是公平的。你一定要我讓你也可以,但你覺得玩一個不公平的比賽有意義嗎?」
女兒悄悄地說:「媽媽,我們等下能再來一局嗎?這次你也不要讓我。」
在孩子因為輸了而沮喪時,我們不妨讓他們把內心的負面情緒釋放出來,再進行正確的引導,讓他們能更容易地面對自己。
幫孩子找回自信
學會具體的贊美,當孩子學習穿衣服比上一次動作流暢一點時,我們可以贊美他們的穿衣技術;當孩子學習自行車騎行比上一次平衡感嫻熟一些時,我們可以贊美他們的努力……
每一次的小進步和小成功,都能給孩子帶來喜悅,與此同時,自信也慢慢地被建立。
自信的孩子不容易把自我價值建立在他人評價上,不容易被輸贏左右情緒,喪失努力進取的勇氣。
最糟糕的其實不是輸,而是丟了不怕輸的勇氣。
「輸不起」的現象,只是孩子行為表現中一個非常小、非常小的維度,它會反復,更會成長。
在孩子尚未長大成人時,我們沒有必要給孩子貼上「好勝心強」、「輸不起」的標簽,用我們的耐心慢慢地引導孩子,讓他們更好地在輸與贏之間相互平衡,用平常心看到輸贏結果。
只有我們自己接受「輸不起」是一件正常的事,才可以一步一步幫助孩子積累足夠的能量,更好地面對自己和他人的評價。
能贏的未必是真正的贏家,而「輸得起」才會贏得更長遠。
我們無法當孩子一生的保護傘,唯獨教會他們,能獨立在世間的風雨中奔跑,在人生的叢林中頑強生存。
引領右腦國際連鎖教育機構成立于2008年,是目前較早也是少有的真正實現全齡段(0-18歲)的腦潛能開發連鎖機構之一,下設幼兒部(0-6歲嬰幼兒)課程、青少部(7-18歲中小學生)課程及成人師資培訓課程。 引領右腦每一家校區,都是一個區域的全腦教育標桿,一座城市的教育名片! 2020年,引領右腦國際連鎖全國戰略合作伙伴火熱招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