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在欲望和要求得不到滿足時,都會不高興,有的撅起小嘴,有的輕聲抽泣,有的黙默流淚,更多的則是大哭大鬧,讓家長很是頭疼。其實也并不是孩子們知道這樣的方式能夠換來自已想要的東西,只是他們還沒法更好地管理自已的情緒,采取更合適的方式表達自已的愿望。
家長切不可小題大做,一看孩子耍起脾氣就說這孩子學壞了,知道耍賴了,這時候我們做家長的應該選擇合適的方式方法,對孩子的情緒加以引導,讓他以更緩和的方式進行表達,切不可孩子一鬧就什么要求都答應了,一次兩次,長此以往孩子就知道哭鬧是最有效的達成目的的方式,便會形成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性格,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和性格形成。
記得有一位所謂的專家講過說嬰兒哭的時侯母親不要急著抱起來,要等他不哭了再抱,這樣他就知道哭是沒用的,但任何一個母親恐怕面對襁褓中哭泣的孩子都不能那么做。但對于已經明白事的孩子,這個做法可是應該提倡的。
我面對二,三歲的小女兒的哭鬧耍脾氣的做法就是先禮后兵,即先講道理,聽了就完事,如果不聽直接冷處理,隨她哭吧,不理她,直到她發現沒人關注她,越哭越沒勁,越哭越沒意思,基至自已都不知道為什么哭了的時候,她自然就不哭也不鬧了。有幾次因為玩的吃的沒要到手她哭,冷處理不到兩分鐘,她就自己走出房間玩起來了。所以不是沒辦法就看家長想不想解決,舍不舍得了,辦法總比困難多。
更多精彩內容中國有腦開發網http://www.yinlingyounao.com!